top of page

美國國防工業能力報告摘要


(來源: Aerospace Industries Association)

美國各界等待已久的國防工業能力報告終於在上周五出爐。此報告於 2017 年七月由川普總統的13806 號行政命令起始,經多次延宕,在一年多後公開。研究報告用意在於全面性診斷國防工業的研發、製造、以及產業鏈的完整度和安全性。這次評估的過程跨足了國防部、國土安全部、商務部等各聯邦部門,以及產業協會。本報告主要著重於評估美國目前的國防工業能力,並如何在近期內補強傳統武力,並未著墨於未來科技的使用,如高超音速和人工智慧。此次報告先分析國防產業的五大趨勢,並臚列十項公司層級的症狀。TaiwanDID 將這些重點大致歸納,並在結尾摘綠原文中內的三項案例。對此報告細節有興趣的讀者,可直接在網路上查到原文完整版。中國誓言要在 2025 年內領導世界的人工智慧、量子運算、機器人、自動駕駛、高效能醫療、高科技造船、以及各項軍事關鍵產業。美國的國防工業準備好應付中國的挑戰了嗎?

五大趨勢

1) 預算減支以及美國政府開銷的不確定性:

美國國防預算在過去幾十年來起伏甚鉅,對於大部分營收仰賴政府的國防產業鏈來說,十分難以估測未來市場大小、營收和現金流,導致產業界不願冒風險投資在研發、廠房、機械等。營收的不穩定,造成公司常出現遣散潮,無法培育並保留專業人才,使得在管理上和技術上出現大斷層。而當有新的國防專案和預算出現時,則須再花資源重新雇用和培訓。同時,從商業角度來看,在一切未知的情況下,就連前幾大國防企業都無法保證將生產線持續運作,利用規模經濟的方式增加效率,更遑論中小型供應商。這已造成美軍許多裝備缺乏零件保養和升級,也是台灣向美軍購價格昂貴的原因之一。

2) 美國製造業能力下降:

在全球化以及科技發展下,美國自 1979來,失去了大約 36% 製造業就業人口,約 710 萬。不僅單就總量計,過去十幾年,美國生產力平均以每年 0.3 % 下降,在許多重點工業均出現專業勞工短缺的現象。由於現在許多美國企業只專注研發和行銷,而仰賴中國的生產線和供應鏈,不僅增加了生產風險,讓中國用許多方式取得關鍵技術,同時也使美國企業沒意願在生產技術做突破創新。

3) 美國政府商業和採購模式是有害的:

這方面的問題,我們TaiwanDID在之前的文章有詳細的說明。基本上過於複雜的官僚系統,讓許多非傳統的企業界不得其門而入,導致國防市場壟斷局面。於此同時,國防武獲系統的步驟以及審查的方式,使得科技進不來、人才留不住、經費花不夠、工作做不完。

4) 競爭對手的工商業政策:

中國自 2001 年起,至今 GDP 已成長 300% 達 17.3 兆美元,而軍費也攀升至一千五百億美元。美國到目前為止,仍沒有一套有系統的對外貿易戰略。反觀中國則是十分有野心地在經濟上蠶食美國的地位,並藉由鼓勵軍民通用科技的發展和商業機密的竊取,建構出一套逐漸成熟的國防產業。

雖然同在 WTO 下,但中國往往僅是有條件地開放市場,利用各種高額關稅、海關壁壘、繁瑣的執照條款、針對性的規範、並且強行地逼迫技術轉移。中國政府對於本國內的關鍵產業,會用低利息、水電補助、寬鬆的環保與安全規範、山寨、以及鼓勵傾銷的方式來扶植,以增加全球市佔率。這種傾全國之力玩弄資本主義市場的行徑,終究導致了今日美中貿易戰的局面。據統計,中國目前製造全球 24% 的電力、28% 的汽車、41% 的船隻、一半以上的民生電器用品、以及 90% 的手機。

在對外擴張方面,中國不僅刻意壓低貨幣來傾銷製造品,近幾年利用一帶一路戰略,將過熱的工業產能以及超印的貨幣灌入歐亞非各國,增加影響力。對於美國,除了有將近三千七百五十億的貿易出超外,與中國共產黨和中國國企有關的資本也開始藉由投資美國高科技公司,取得先進技術,並且收購美國的基礎建設如鐵道、通訊、港口等。

5) 美國在數、理、工以及其他專業領域的衰退:

從九零年代至今日,美國在數理工相關產業的工作成長 79%,但是美國大專院校仍然無法完全供應所需的專業勞工,目前大約有 25% 的專業人員並非本國人。

(來源: South China Morning Post)

十項風險

1) 唯一來源 (Sole Source):

由於國防部在武獲方面的步驟過於繁瑣,造成許多廠商退出國防市場,使得國防部往往僅能仰賴唯一的分包商或供應商。缺乏市場競爭力的結果往往便是品質下降和創新遲緩,同時也造成了產能超乎負荷,無法滿足現有和未來的需求。

2) 單一來源 (Single Source):

在某些情況下,市場上雖有多戶競爭廠商,但實際符合標準的僅有一間。目前美國海軍許多零件,又或像是國防部用在推進器系統的高氯酸銨,都僅能仰賴在美國本土的單一來源供應商。

3) 脆弱的供應商:

供應商的經營和財務狀況也深切地影響國家安全。舉例來說,有間在航空業供應金屬鑄造的單一來源廠商,在宣布破產後,使得國防部無法為海軍陸戰隊遠征軍提供重機器起重的設備,延宕任務進度。也有一間專門提供軍用紡織品 (如軍服、帳篷) 的供應商,由於無法在全球化商業經爭而宣布倒閉,使得美國現在仍欠缺軍需的聚酯纖維。

4) 脆弱的市場:

美國在對一些關鍵產業開始逐漸失去掌握,如在之前文章提到的半導體和微電子元件等。亞洲在印刷電路板方面已佔全球 90% 的產量,其中大部分是在中國製造。目前海外的代工業者擁有最新的製程技術,在不久的未來美國產業界將會失去主導權。

5) 供應市場的產能受限:

如前述,由於市場失去競爭,且市場進入屏障過高,導致許多軍用品和零件無法有效供應。

(來源: Defense News)

6) 對外國的依賴:

中國目前產出大約全世界 90% 的稀土,美國無法在短期內並有經濟地找出任何替代方式。歐洲及日本的供應商也控制了美國國防部所需的碳纖維單一來源,任何商業和政治風險都有可能擾亂美軍的飛彈、衛星、太空系統、以及其他的國防製造業。

7) 衰退的生產來源和原料短缺:

整體經濟和商業環境變動的同時,國防部未能及時掌握資訊,造成後勤補給的誤差。舉例,有間第五級的電壓轉控器承包商,在要關廠的時候知會了第四級的承包商,但此消息國防部並未獲此產品壽命結束公告,使得國防部沒有在期間內囤購貨源,增加了美國飛彈系統運作的風險。

8) 美國人力資源斷層:

在 2017 年,美國製造業協會的產業調查指出,有 66% 的業者在增加每個員工的工作負擔,而有 34% 的業者提到由於無法招攬並留住人才,公司因此失去許多商業機會。誠如之所提,美國的數理工相關科系的畢業生,仍然供不應求。

9) 美國凋零的基礎建設:

美國各軍種的有機工業基地 (Organic Industrial Base; OIB),功能在於維護與維修各軍種所需的裝備。OIB 包含了軍方營運的軍火庫、倉庫、船塢、以及相關作業和管理人員。美國國防預算的不穩定影響了這體系的運作,降低整體的作戰整備度。

10) 產品安全:

美國國防部近年來鼓勵使用軍民通用技術,雖然增加了科技的獲得速度以及降低政府成本,但同時也增加了軍隊被木馬襲擊的風險。舉例來說,目前市售的無人機,中國廠商的市占率就高達 70%,而裡面植入的軟體和收發元件皆有可能成為國安威脅,故陸軍目前禁止使用任何中國公司 DJI 的產品。

(來源: Government Accountability Office)

案例

1) 空軍:

雖然在主要機體和次系統的設計大部分來自商用,但軍用飛行器仍需國防專業的特別設計來達成其作戰目標。美國目前的國防產業,因為前述的預算問題,僅能在維護現有的國防專案並做些微修正,但卻無法培養人才去設計下一代的飛行器。目前的國防航空市場,除了已接近尾聲的專案外,在接下來的五到七年內並無新的設計需求,許多公司無法提出足夠誘因招聘新一代的工程師,也無法將屆齡退休的資深人員的關鍵技術保存。

產業的萎縮使得整體市場競爭力下降,造成創新減少、成本增加、以及開工時間延遲。在定翼機方面,許多公司裁減工程師團隊,並將傳統的 F-15、16、18 生產線收起,將工廠轉成其他作業空間。倘若之後有大量定翼機生產需求,則需花許多成本重啟生產線。在旋翼機方面,目前所在生產和研發的系統,沒有一個是 1983 年後全新設計的。目前眾所矚目的未來直升降旋翼機 (Future Vertical Lift) 專案受到延遲,對於工程師和設計團隊來說是個打擊。至於無人機方面,目前只有波音 MQ-25 在工程開發階段,並無其他設計亮相。長期下來,這對事業有熱忱的年輕工程師來講,並沒有任何的職涯誘因。

(來源: Defense News)

2) 海軍:

美國的海軍戰略目標是能夠建造並維護一支擁有 355 艘艦艇的投射武力。由於海軍系統的複雜性,目前該產業面臨最大的問題便是唯一來源和單一來源供應商的壟斷,增加了生產的負擔以及供應的風險,使得目前海軍許多裝備年久失修,新船支的日程則是被持續推遲。

來源壟斷的一大原因除了國防部武獲程序複雜之外,便是美國本身缺乏成熟的商用造船產業,所以這些公司無法在國防市場不穩定的時候,用其他營收來避險並培養專業人才。美國勞工部統計,在 2018 – 2026 年之間,跟海軍造船相關的工作,諸如船體、焊接、鑄造等將會有 6 % - 17 % 的降幅。

(來源: Breaking Defense)

3) 雷達與電子戰:

跟其他國防相關產業一樣,主承包商者面臨人才短缺窘境。目前發展人工智慧、自動化系統所需的硬體、軟體、和系統工程師均不足,而這些公司也並無多餘誘因去與非國防產業的高科技公司競爭人才。而次級承包商/供應商在市場萎縮後,在許多重要零件上僅剩唯一來源或單一來源的情況比比皆是。

干擾箔以及熱誘彈是兩種空軍干擾敵方雷達瞄準的防衛用裝置。國防預算的縮減使得干擾箔的業者逐漸退出市場,目前僅剩唯一來源。而熱誘彈目前也僅有兩家供應商,並且沒有任何誘因去投資廠房和生產技術。這兩家廠商最近均因工廠爆炸事件而短期停廠,並且在復工後頻出現質量和交付的問題。至於空基戰術相位列陣雷達,只有兩家本土的廠商能符合工程和設計的需求,而在大約 2024 年 F/A-18 量產結束後,將會僅剩一家。

(來源: The CHIVE)

結語

整體而言,美國國防工業目前的所面臨的挑戰主要就是幾項。美國政府的財政不穩定,造成市場萎縮。再加上國防部武獲的門檻過於繁瑣,造成許多廠商在這種環境或退出市場、或不得其門而入,導致市場競爭度低,形成了許多產業鏈僅剩唯一來源或單一來源的廠商。而在一個沒有經費做新專案,還要應付官僚,且沒有其他競爭對手的工作環境下,人才吸引和培育變十分困難,造成專業短缺和斷層,更讓廠商無法有效率的滿足國防需求並且創新。此情況在美國與台灣皆然。要改善這一攤死水的方式,除了國會的預算案之外,長遠下來便是本智庫之前一直提起的 – 修正國防部的武獲程序。


Featured Posts
Check back soon
Once posts are published, you’ll see them here.
Recent Posts
Archive
Search By Tags
No tags yet.
Follow Us
  • Facebook Basic Square
  • Twitter Basic Square
  • Google+ Basic Square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