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MD5 - 美國國防科技創新的產官學孵育計畫
(圖片來源: Georgetown University) 什麼是MD5?Military District 5 計劃 MD5為美國國防部在2015年,由美國國防大學提供之資源、設備及校地為基礎,與眾多美國國安部門,如陸軍網戰司令部Army Cyber Command(ARCYBER)、美國國家安全局 National Security Agency(NSA)、美國特戰司令部U.S. Special Operations Command (USSOCOM),及非對稱作戰大隊 The Asymmetric Warfare Group等單位,所發起的公共私營合作計畫。這個計畫並與美國史丹佛大學、紐約大學、喬治城大學,以及眾多美國最高學府進行的官民合作。 這個計畫試圖建立一個以「人才」為中心的國安科技 的「創新管道」(innovation pipeline)。主要概念為:將內部關係人,如國防部企劃人、採購、操作及戰鬥人員,與外部關係人,如研究者、學生、律師、醫生、新創企業家等,共同置放在一個能大量接收最新國安科技、直面國安挑戰的平台,使所有參與方都能夠

國防部資訊整合的新希望 - 絕地雲端系統
(圖片來源: DoD photo by EJ Hersom) 邇來五角大廈的國防創新圈內,熱門莫過於國防部「聯合企業防衛建設 (Joint Enterprise Defense Infrastructure) 」、小名為JEDI的資訊雲端系統 (電影「星際大戰」中的絕地武士)。國防部構想建立此 JEDI 雲來整合國防部各軍種和單位目前零散的資訊孤島,將這擁有大約三百四十萬用戶和四百萬機器的龐大資料庫用來訓練人工智慧,滿足未來的作戰需求。 在今年三月初,國防部正式發佈首版需求說明書 (RFP),此案將屬單一決標並為期十年的 indefinite delivery / indefinite quantity (IDIQ) 合約,金額將上看一百億美金。有異於以往國防部偏好傳統軍工承包商的標案,政府此次很明顯地向美國的民用高科技業者招標,專注於可提供平台即服務 (Platform-as-a-service; PaaS) 和基礎設施即服務 (Infrastructure-as-a-Service; IaaS) 的公司。在新一代網路戰爭中,除了部屬傳統的資安

國防武獲系統為何需要創新?(4/4)
以下提供幾項美國國防部在武獲方面嘗試創新的個案,以供參考: DIUx 投資基金 DIUx 是國防部在 2016 年在矽谷成立的非稀釋基金,專門投資民營企業來做原型測試 (prototype)。假設測試成功,國防部可用 OTA方式跟該公司在簽定生產合約,直接投入生產,快速取得民間技術。在成立不到兩年時間內,DIUx 已與 41 間公司簽了 61 個合約,共注入超過一億八千萬美金,而這些公司也從創投共募得超過十億美金資金。從這些公司與 DIUx 第一次接觸到簽訂測試合約,平均僅 90 天,有些甚至 30 幾天。 舉例說明,Tanium為一終端資安公司 (endpoint security),本來主要客戶為金融業,可在 15 秒內偵測電腦終端的資安漏洞。在與 DIUx 開始測試國防方面應用的一年之內,即與陸軍網路企業科技指揮部 (NETCOM) 簽定七億五千萬的生產合約,幫美國陸軍一百萬終端電腦服務。 其餘在 prototype 階段的公司還有像是C3 IoT,開發以人工智慧 (AI) 和物聯網 (IoT) 為主的技術平台,來為美國空軍提供 AI 驅動

國防武獲系統為何需要創新?(3/4)
什麼是破壞式創新 (Disruptive Innovation) 基本上國防體系傳統上來講是十分一個風險規避 (risk-averse) 的產業。政府及國會用許多時間和精力去建立並執行一個複雜的體系,來降低如貪腐、不透明競爭、機密資料外洩等主要風險。但缺乏彈性、充滿官僚主義的步驟,卻往往造成這體系的運作成本和機會成本升高。由於大部分預算被分配在少數幾件武器系統上,許多其他的投資機會和該發展的戰鬥能力,反而會因此受到排擠。倘若一套武器系統研發失敗或到最後才發現不合戰爭需求,便沒多餘時間或經費去做其他嘗試。這種情況不僅增加了投資組合風險,也增加了國家的戰略風險。 以商界的比喻來說,戰場即市場,能符合顧客或戰爭的需求,便能在市場上有一席之地。而美軍儼然進入了一個所謂的「創新者的困境」 – 即美軍在二戰結束後雖然取代了傳統列強,並在市場上長期保有領先地位,現今卻逐漸的失去了市佔率,被後進的對手用破壞式創新的方式所取代。破壞性創新 (disruptive innovation) 這名詞是由哈佛商學院教授 Clayton Christensen 所創,是為企